大别山的秋,来得通透。层林尽染,红的像火,黄的像金,衬得蓝天白云愈发澄澈。归田居的庭院里,龙天策亲手栽种的那棵柿子树,挂满了橙红的果实,像一盏盏小灯笼,在秋风中轻轻摇曳。
一百零五岁的龙天策,坐在老槐树下的藤椅上,看着孙辈们在院子里追逐嬉戏,脸上的皱纹里,都盛满了笑意。他的背更驼了,行动也更迟缓了,但精神头依旧矍铄,眼神里的清亮,不输当年。
“王爷,宫里来了人,说是陛下有请。” 老管家匆匆走来,手里捧着一封明黄的圣旨,语气里带着一丝激动。
龙天策微微一怔,接过圣旨,展开一看,是秦烈的亲笔:“秦爷爷,一别三载,朕甚为思念。秋高气爽,神都菊正盛,恳请爷爷归京小住,朕愿听爷爷教诲,共话家常。”
字迹稚嫩却有力,透着少年天子的真诚。
“神都啊……” 龙天策喃喃自语,眼中闪过一丝悠远的光。离开神都已有五年,说不想,是假的。那里有他大半生的足迹,有他辅佐过的君王,有他并肩作战的兄弟,也有他深埋心底的回忆。
“去吧。” 身旁的玉倾城,握住他的手,轻声道,“去看看也好,了却一桩念想。”
夜凌也在一旁点头:“我陪你去。正好,我也想看看那小子,这几年长进了多少。”
归途漫漫:从田园到帝京
三日后,龙天策一行,踏上了前往神都的路。
队伍依旧简单:一辆宽敞舒适的马车,载着龙天策和玉倾城;几辆随从马车,装着简单的行李和药品;夜凌骑着一匹老马,跟在车旁;龙问天特意从京城赶来护送的长子龙承宇,带着几名精干的护卫,前后照应。
一百零五岁的老人远行,非同小可。龙承宇早已沿途安排好驿站,备好名医,确保万无一失。
马车里,铺着厚厚的毡垫,放着暖炉。龙天策靠在软枕上,看着窗外飞逝的风景,思绪也跟着飘远。
他想起第一次进神都,还是个十三岁的少年,跟着祖父,参加太宗皇帝的庆功宴,那时的神都,还带着开国的锐气;
他想起年轻时,在朱雀大街上纵马驰骋,意气风发,以为天下事,不过尔尔;
他想起辅佐秦武时,在太极殿上据理力争,为了一项新政,与群臣争得面红耳赤;
他想起秦烈登基时,那个瘦小的少年,跪在灵前,哭得撕心裂肺……
“想什么呢?” 玉倾城递给他一杯温热的参茶。
“想神都的路,真长啊。” 龙天策接过茶,呷了一口,“走了一辈子,还在走。”
“路长,才有意思。” 玉倾城笑着说,“每一段路,都有不一样的风景。”
沿途的百姓,听说“百岁秦王爷”要回神都,纷纷自发地在路边跪拜。他们或许不知道龙天策的具体功绩,却都听过他的传说——那个打过大胜仗、治过好地方、活到一百多岁的老神仙。
“龙王爷千岁!” 欢呼声此起彼伏,带着质朴的敬意。
龙天策掀开窗帘,对着百姓们,微微颔首。他的笑容,温和而慈祥,像秋日的阳光,暖人心田。
他知道,百姓们敬的,不仅是他的年纪,更是他这一辈子,为这片土地、这群百姓,所做的那些实实在在的事。
神都旧影:物是人非心未老
行至第十日,神都洛阳的轮廓,终于出现在地平线上。
高大的城墙,巍峨的宫阙,在秋日的阳光下,依旧气势恢宏。朱雀大街上车水马龙,人声鼎沸,比五年前,更添了几分繁华。
龙天策的马车驶入城门,街道两旁,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。他们踮着脚尖,伸长脖子,想一睹这位百岁老王爷的风采。
“那就是秦王爷?真的一百多岁了?”
“看着精神头真好!不愧是老神仙!”
“听说他当年可厉害了,一个人能打十个!”
议论声、惊叹声,不绝于耳。
龙天策坐在车里,听着这些声音,心中百感交集。他曾是这座城市的主人之一,在这里运筹帷幄,指点江山;如今,他只是一个归来的老者,一个被围观的“传奇”。
马车没有直接去皇宫,而是先回了位于城东的秦王府。
府第依旧,只是更显古朴。门前的石狮子,被岁月磨得光滑,却依旧威严。守府的老仆,看到龙天策下车,“扑通”一声跪在地上,老泪纵横:“王爷!您可回来了!”
走进府里,庭院里的那棵海棠树,是他年轻时亲手栽的,如今已亭亭如盖,枝繁叶茂。
“这树,长得比我还高了。” 龙天策笑着说。
“它可盼着您回来呢。” 老仆哽咽道。
稍作休整,龙天策便换上一身得体的常服,前往皇宫。
太极殿的广场上,十六岁的秦烈,带着文武百官,早已等候在那里。
看到龙天策走来,秦烈快步上前,亲自搀扶住他:“秦爷爷!您可算回来了!朕等您好久了!”
十六岁的少年,已经长成了半大的青年,眉宇间褪去了稚气,多了几分帝王的沉稳,眼神却依旧清澈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英烈传奇请大家收藏:(www.xingesy.com)英烈传奇心阁书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