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观到研发中心时,校报记者突然惊呼出声。透明玻璃墙内,几台3D打印机正在同步制造不同零件,而中央控制台的屏幕上跳动着实时数据流。这场景与大多数人想象中的"乡镇企业"相去甚远。
"这是我们正在开发的分布式制造系统。"陈志远解释道,"未来志远的所有产品都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就地打印组装,彻底重构供应链。"
徐校长站在一台正在打印冰箱门封条的设备前,久久不语。最终他转向陈志远:"奖学金计划,我们全力支持。另外..."他深吸一口气,"能否安排些工程师去学校开实务课程?我们的教授...需要更新知识库了。"
午餐安排在员工食堂。学生们惊讶地发现,志远的伙食标准比学校食堂高出不止一个档次,而且每个餐盘上都印着"珍视粮食如珍视技术"的标语。更让他们震惊的是,陈志远和所有高管一样排队打饭,餐盘里的内容毫无特殊。
"陈总!"一个扎马尾的女生鼓起勇气凑过来,"我是化工专业的,但您刚才说的分布式制造让我很感兴趣...跨专业申请奖学金可以吗?"
"当然。"陈志远递给她一张餐巾纸,上面印着志远研究院的二维码,"我们最缺的就是跨界人才。"
就在这时,食堂电视突然切换画面,出现一个西装革履的专家模样人士,字幕显示"经济评论员王某某"。"...这种所谓校企合作,本质是企业廉价获取高素质劳动力的手段..."画面切换到某大学校园随机采访,有学生对着话筒说:"听说去志远实习要签五年服务协议..."
食堂瞬间安静下来。徐校长皱眉掏出手机,屏幕上显示校办主任刚发来的消息:"论坛出现质疑帖子,称奖学金是变相'卖身契',已有媒体跟进。"
陈志远放下筷子,拿起餐厅广播麦克风:"同学们,电视里说的服务协议纯属虚构。"他转向摄像机镜头,"相反,志远奖学金获得者毕业后如果选择创业,我们将提供最高50万元的无息贷款。"他停顿一下,"现在,谁想去看看真正的'卖身契'?"
在众人疑惑的目光中,他带领大家来到行政楼前的公告栏。上面贴着一份泛黄的合同复印件——二十年前陈志远与县农机站签的"卖身契",上面写明"自愿服务农村至少十年"。
"这是我当年的选择。"陈志远的声音很轻,但在寂静的广场上清晰可闻,"而今天,我想给你们更多选择。"
一阵秋风吹过,公告栏玻璃发出轻微震颤。那个化工专业的女生突然举起手机:"陈总,我能直播接下来的参观吗?让更多人看到真实的志远。"
当天下午,#真实志远#话题冲上本地热搜。而赵氏集团官微发布的"警惕校企合作陷阱"长文,在学生们自发上传的车间视频对比下,显得格外苍白。
奖学金签约仪式在省工大礼堂举行。当陈志远和徐校长共同揭开"志远创新实验室"铜牌时,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。前排就坐的李院长破天荒穿了西装,还特意把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的胸针别在了领带上。
"我教书三十八年,"李院长在致辞时说,"今天才明白什么是'纸上得来终觉浅'。"他转向陈志远,深深鞠了一躬,"谢谢你给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。"
仪式结束后,秦雪拉着医学院院长在角落交谈甚欢。半个月后,省工大医学院宣布设立"乡村医生专项",志远集团捐建模拟乡镇卫生所的实训中心,而秦雪团队开发的"十元体检包"成为必修课教具。
首批奖学金获得者中,有个叫吴志强的研二学生格外引人注目。他设计的自动化灌装设备在志远辣椒酱生产线测试时,效率提升了惊人的50%。毕业典礼上,当校长问他的去向时,这个农村出身的小伙子挠挠头:"先去志远干三年,然后...也许回老家开个农机厂?"
陈志远在台下微笑鼓掌。他身旁的徐校长低声说:"知道吗?今年申请机械学院的人数翻了一番。"老教育家眼中有泪光闪动,"这些孩子...他们看到了希望。"
活动散场时,陈志远被一群学生围住签名。有个戴厚镜片的男生怯生生地问:"陈总,您觉得中国制造真的能超越德国吗?"
陈志远望向远处——实验室里,吴志强正带着学弟学妹调试新设备;走廊上,秦雪在和医学生讲解简易听诊器的用法;而窗外夕阳下,"志远创新实验室"的铜牌熠熠生辉。
"不是能不能,"他收回目光,在男生笔记本上写下"志存高远"四个字,"是看我们什么时候想。"
当晚的庆功宴上,张建军喝得微醺,拉着陈志远说起往事:"记得咱们第一个洗衣机模具吗?报废了七次才成功。"他指着窗外的实验室灯光,"现在这些孩子,一出手就是3D打印..."
陈志远笑而不语,手指无意识地按了按左胸。那里口袋里装着今天的体检报告——"心肌供血不足,建议立即休息"。报告下方,压着一份刚收到的传真:德国某知名工科大学邀请志远参与共建实验室。
窗外,秋夜的星空格外明亮。一颗流星划过天际,像是某个年轻人刚刚点燃的技术梦想。
喜欢重生80:我靠投机倒把成了首富请大家收藏:(www.xingesy.com)重生80:我靠投机倒把成了首富心阁书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