吐症总括
各种气逆向上冲击导致呕吐,可能是乳食损伤脾胃,也可能兼夹惊吓,或者因为痰饮内阻,又或者是蛔虫扰动,对于其虚实寒热一定要分辨清楚。
【注释】呕吐这一病症,都是由各种气逆向上冲击所引发。造成气逆的原因,有的是因为乳食吃得过多,在胃脘部停滞积聚,从而损伤胃气,使得胃气不能正常健运而向上逆行。有的是在进食时受到惊吓,食物停积在胃中无法消化,进而向上逆行。有的是因为痰饮过于壅盛,阻塞了气道;还有的是蛔虫在体内扰动,使人感到烦闷不适,导致气向上逆行。总而言之,虽然导致气逆的原因各不相同,但都能够引发呕吐。不过病症有虚症、实症之分,也有寒症、热症之别,医者在临床诊治时,应当综合参考同时出现的其他症状,仔细谨慎地加以辨别,这样才不至于误诊误治。
辫岖吐哕症
呕吐有三种表现。伴有声响且吐出东西的称作“呕”;只吐出东西但没有声响的,这叫“吐”;若只是发出声音却无东西吐出,则为“哕”。对这三种情况要分别诊断治疗,才能契合病情。
【注释】吐症分为三种,即呕、吐、哕。古人认为,呕与阳明经相关,有声音且吐出物体,表明气血都出现了病症。吐与太阳经相关,吐出物体却没有声音,这是血病。哕与少阳经相关,有声音却无物体吐出,属于气病。然而李杲却称呕、吐、哕都源于脾胃虚弱,洁古老人又从三焦角度,将其分为因气、因积、因寒三种病因。但总体来说,这些都离不开各种气逆上冲的因素。医者如果能够分辨虚实、判别寒热来进行治疗,自然就能准确把握病情,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。
伤乳吐
如果婴幼儿乳食过量,食物积蓄在胃里,乳片不能消化,就会频繁呕吐。同时还会出现身体发热、面色发黄、腹部膨胀的症状。此时,使用消乳丸和保和丸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。
【注释】因伤乳而呕吐的情况,是由于婴幼儿吃奶或进食过多,食物在胃中停留积聚,使得脾胃运化功能跟不上,导致吐出大量乳片,就好像容器装满东西后会向上溢出一样。这类患儿的症状表现为身体发热、面色发黄,肚子膨胀。治疗应当选用消乳丸和保和丸,来消化胃内积存的乳汁,使胃气安宁、脾胃调和。同时,要控制孩子的乳食摄入量,这样呕吐症状自然就会停止。
消乳丸
香附(二两,制) 神曲(炒) 麦芽(各一两。炒) 陈皮(八钱) 缩砂仁(炒) 甘草(各五钱。炙)
将上述药材研磨成极细的粉末,加入适量水,搓制成如粟米大小的药丸。依据孩子年龄大小决定服用剂量,用姜汤化开药丸后服下。
保和丸
南山楂(二两) 神曲(一两,炒) 茯苓 半夏(各一两。姜制) 连翘(去心) 陈皮 莱菔子(各五钱。炒)
把上述药物研磨成细粉末,用面糊调和制成药丸,服用时用麦芽煮的汤化开后服用。
伤食吐
孩子若饮食过量,损伤脾胃,会出现腹部胀满、身体发热的症状,厌恶进食,口腔有异味,呕吐出酸黏的东西,眼皮虚浮,身体还会有潮热现象,这种情况须服用三棱和胃煎来治疗。
【注释】因伤食导致呕吐,是由于小儿饮食没有节制,过量食用油腻食物、面食等,致使食物在胃脘部堵塞积聚而发病。其症状为腹部胀满且发热,厌恶食物,口中散发臭味,频繁呕吐出酸黏的液体,眼睑虚浮肿胀,身体出现潮热。治疗应以清胃和中为主要原则,首先使用三棱丸止住呕吐,然后用和胃汤化解体内的食滞,如此病情会逐渐好转。
三棱丸
三棱(煨) 陈皮 半夏(姜制) 神曲(各一两。炒) 黄连(姜炒) 枳实(麸炒) 丁香(各五钱)
将上述药物研磨成细粉末,用面粉与之混合制成药丸,大小如同黄米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饭后用姜汤送服。
和胃汤
陈皮 半夏(姜制) 缩砂仁(研) 苍术(炒) 厚朴(姜炒) 藿香叶 香附(炒) 甘草(炙) 山楂 神曲(炒)
以生姜作为药引,把它与其他配方药材一同放入锅中,加入适量水进行煎煮,煎好后服用药汁。
(方歌)和胃汤治呕吐频,陈皮半夏缩砂仁,苍术厚朴藿香叶,香附甘草山楂神
夹惊吐
孩子在进食时受到惊吓,会吐出青色涎液,伴有身体发热、心烦意乱、睡眠不安稳的症状。此时,截风观音散的治疗效果极佳,止吐定吐丸也可使病症痊愈。
【注释】夹惊吐这种病症,大多是因为孩子在进食的时候,突然被惊吓刺激从而引发呕吐。患儿的症状表现为频繁吐出青色的涎液,身体发热,内心烦躁,睡觉不安稳。治疗时,首先使用全蝎观音散来驱散风邪,接着用定吐丸来止住呕吐,这样病症就能够痊愈。
全蝎观音散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:(www.xingesy.com)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心阁书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