切脉
小儿满周岁后若患病就应当切脉诊断,因其部位狭小,不能用三指,需用一指确定寸、关、尺三关。轻按皮肤即得的脉象为浮脉,重按至筋骨间才显现的是沉脉。正常一呼一吸之间,脉搏跳动六次为平和无病之脉;超过六次,七至八次的是数脉;少于六次,四至五次的为迟脉。滑脉如同圆珠滚动,往来流利;涩脉则滞涩不畅,往来艰难。浮、中、沉三部脉象都无力为虚脉,三部都有力为实脉。中取时无力的脉象为芤脉,按起来极为微细,似有若无的是微脉。洪脉来时强盛,去时无力。数而时有停顿的是促脉,缓而时有停顿的是结脉。紧脉如同绳索左右转动,弦脉则端直如张开的弓弦。浮脉表明病在表,多为外感风寒;沉脉说明病在里,常因内伤饮食。数脉病在六腑,属阳热;迟脉病在五脏,属阴寒。滑脉主痰盛,洪脉主火热,微脉主身体怯弱,弦脉主体内有停饮,结脉主积聚,促脉主惊痫,芤脉主失血,涩脉主血少。沉紧脉主腹痛,浮紧脉主外感寒邪。虚脉主各种虚证,实脉主各种实证。脉现洪紧,预示痘疹即将发作;脉象大小不匀,多是中恶之证。一息三至为虚寒到极点,九至十至表明热极。一息仅一至二至,或十一二至,都属死脉。脉象浮散无根,或沉浮取都不应指,均为难治之脉。对于小儿病症的表里、阴阳、虚实诊断,要结合望、闻、问,依据具体症状综合判断。
【注释】周岁,即小儿满一岁,此时若患病就需要通过切脉诊断。但小儿脉象部位很小,无法用三指同时切脉,需用一根手指来确定寸、关、尺三关。浮脉,轻轻触摸皮肤表面就能感觉到脉搏跳动,所以称为浮脉;沉脉则需用力按压到筋骨之间才能察觉到,故而叫做沉脉。一息,指的是人一次呼吸的时间。至,指的是脉象跳动的次数。正常情况下,人一呼一吸之间,脉搏跳动六次,这是平和健康的脉象,表明小儿无疾病。如果脉搏跳动次数超过六次,达到七至八次,这种脉象叫做数脉;若次数减少,只有四至五次,就称为迟脉。滑脉感觉如同珠子在指下滚动,流畅顺滑;涩脉则指脉搏往来艰涩,不顺畅。三部,指的是脉象在浮、中、沉三个位置的表现。浮、中、沉三个位置的脉象都显示无力,这就是虚脉;若三个位置的脉象都有力,便是实脉。芤脉的特点是在中等力度按压时,感觉脉象无力。微脉,仔细按压时,脉象极其微细,好像有又好像没有。洪脉,脉搏来时气势强盛,但去的时候力量减弱。促脉,脉象跳动较快且时有停顿;结脉,脉象跳动缓慢且时有停顿。紧脉,感觉就像绳索在手指下左右转动;弦脉,脉象端直,如同张开的弓弦。这些都是对脉象形态和跳动次数的描述。浮脉通常表示疾病在体表,大多是外感风寒所致;沉脉意味着疾病在体内,常常是因为内伤饮食引发。数脉表明疾病在六腑,属性为阳热;迟脉说明疾病在五脏,属性为阴寒。滑脉主体内痰邪强盛,洪脉主体内有火热,微脉主身体虚弱,弦脉主体内有水饮停滞,结脉主体内有积聚之症,促脉主小儿可能患有惊痫,芤脉主身体有失血情况,涩脉主体内血液不足。沉紧脉常提示小儿腹痛,浮紧脉多表示外感寒邪。虚脉主要反映各种虚证,实脉主要反映各种实证。如果脉象呈现洪紧,预示着小儿痘疹即将发作;若脉象大小不均匀,多是小儿中恶的表现。一息脉搏跳动三次,表明小儿虚寒到了极点;一息跳动九至十次,则说明体内热邪太盛。这些都是不同脉象所主的病症。如果一息之间,脉搏只跳动一至二次,或者达到十一至十二次,这些都属于死脉。脉象浮散,感觉不到根部,以及无论轻按还是重按都摸不到脉象的,都是难以治疗的脉象。凡是疾病的阴阳、表里、虚实,虽然能够通过诊脉得知,但在临床诊断时,还需要结合望诊、闻诊、问诊这三种方法,仔细综合参考。
虎口三关部位脉纹形色
对于初生小儿的疾病诊断,需查看虎口叉手处脉纹的形态与颜色来判断病情轻重及生死。男孩先看左手次指内侧,女孩先看右手次指内侧。此指分三节,首节为风关,次节为气关,第三节为命关。若脉纹颜色红黄相间且隐隐约约,表明小儿平安无病。若脉纹呈紫色,说明体内有热;红色提示伤寒;黄色代表伤脾;黑色表示中恶;青色主惊风;白色则是疳症的表现。脉纹在风关,病情较轻;在气关,病情较重;若过了命关,病情危急且难治。同时,要观察脉纹形状,大小弯曲各异。紫色脉纹主伤食内热;青色脉纹表示人惊或被走兽惊吓;赤色脉纹主因水火、飞禽受惊;黄色脉纹主雷惊;黑色脉纹主阴痫。如指上脉纹为一点红色,称流珠纹,主内热;圆长的叫长珠形,主饮食积滞。上尖长下微大的,叫去蛇形,主伤食导致的吐泻;上大下尖长的,叫来蛇形,主湿热引发的疳症。脉纹弓向里,即弯向中指,主外感寒邪;弓向外,弯向大拇指,主内热痰盛。脉纹斜向左,即斜向中指,主伤风;斜向右,斜向大拇指,主感寒。针形脉纹,笔直如悬针且稍短;枪形脉纹,直射如枪且稍长,都主痰热。脉纹透关直射指端或指甲,主脾气大败,病情危急难以救治,这两种情况都属难治之症。乙字纹形似“乙”字,主惊风抽搐。二曲如钩的脉纹,主伤于生冷食物。三曲如虫的脉纹,主误食硬物。水纹形状似水字,主咳嗽。环形脉纹联络成环,主疳病。曲虫纹如弯曲的虫子,主积滞。鱼骨纹像鱼刺,主惊热。脉纹形如乱虫,主蛔虫缠绕。从事儿科的医者,必须综合这些脉纹的形态与颜色,留心仔细诊断,才不会误诊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:(www.xingesy.com)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心阁书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