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色带下总括
带下病多因劳伤冲脉与任脉,风邪侵入胞宫,血液受邪,随人体五脏之气呈现湿热、湿寒等不同变化,进而依颜色分为五色。青色属肝,黄色属脾,白色属肺,黑色属肾,赤色属心。治疗需依据人体五脏情况,并结合湿邪的变化,遵循补泻、润燥、寒热温凉等原则。此外,还需仔细分辨带下之物,究竟是败血化成,或是疮脓,还是瘀血、胞宫或膀胱病变导致的白浊、白淫。
【注释】所谓带下病,是因为过度劳累损伤了冲脉和任脉,风邪乘虚侵入胞宫,使得血液受到邪气侵扰。由于人体五脏之气的不同,会出现湿热或者湿寒等变化,从而表现出不同颜色的带下。其中,带下色青的,与肝脏相关,多是风湿之邪所致;色赤的与心脏相关,多由热湿之邪引起;色黄的与脾脏相关,多因虚湿导致;色白的与肺脏相关,多为清湿之邪造成;色黑的与肾脏相关,多属寒湿之邪引发。在治疗时,是采用补法还是泻法,是用燥湿之药还是收敛之药,用药是偏寒还是偏温,都要根据具体的症状来进行辨证论治。还需要进一步仔细审察,若带下之物长期淋沥不绝,气味或臭秽或腥臊,这大多是败血所化,属于胞宫的病症。如果带下之物类似疮脓,那就并非瘀血所化,而是体内痈肿所产生的脓。若带下像米泔水一样,同时伴有小便不畅,这是膀胱的白浊病;要是小便通利,分泌物从精窍流出,质地或如胶般黏腻,那就是胞宫的白淫病。
带下症治
因邪气侵入胞宫致带下病,宜用吴茱萸汤。若带下色赤、色黄且浊黏,加黄连、栀子;色青,加防风、栀子。若带下色白、色黑且清稀,色白用补中益气汤,色黑用六味地黄汤;色黄且淡,宜用六君子汤或加味归脾汤。
【注释】如果带下病是因为六淫之邪侵入胞宫导致的,适合用吴茱萸汤。如果带下颜色赤、黄且浑浊黏稠,是热证。色黄的,在方中加黄连、栀子;色青的,加防风、栀子。如果带下颜色白、黑且清稀,是虚寒证。色白的,使用补中益气汤;色黑的,使用六味地黄汤;色黄且淡的,适合用六君子汤,或者加味归脾汤,根据不同症状分别调理治疗。
吴茱萸汤 补中益气汤 六味地黄汤 六君子汤 归脾汤(方俱见首卷汇方)。
加味四物汤
胞宫出现冷痛症状,多因寒湿所致,适宜用四物汤,加入川附子、炮姜、官桂。若带下气味臭腥,可合用知母、黄柏;若带下日久且有滑脱现象,需加入升麻、柴胡以升举阳气,加入龙骨、牡蛎、赤石脂以固涩止带。
【注释】如果出现带下病并且伴有胞宫部位的冷痛,这是寒湿之邪导致的。适合用四物汤,在此基础上添加川附子、炮姜、官桂来服用。如果这种情况持续时间很长,出现了滑脱不禁的症状,就要添加升麻、柴胡来提升阳气,添加龙骨、牡蛎、赤石脂来起到固涩收敛的作用。要是带下气味臭秽且腥臊,可合用知母、黄柏。
四物汤(方见前调经门汇方内)。
清白散
对于湿热导致的带下病,可用清白散。该方由四物汤加姜炭、甘草、黄柏、椿皮组成。若带下色赤,加地榆、荆芥、黄芩;若有湿邪,加苍术、白术;若带下滑脱,加龙骨、牡蛎;若病程久,可与四君子汤合用。
【注释】这里所说的带下,指的是五色带下,均由湿热变化而成,适宜使用清白散治疗。清白散的配方是在四物汤的基础上,加入炮姜炭、甘草、黄柏、椿皮。如果带下颜色发红,就添加地榆、荆芥、黄芩;若体内有湿邪,就添加苍术、白术;要是出现带下滑脱不禁的情况,就添加龙骨、牡蛎;如果患病时间较长,可与四君子汤一同使用。
四物汤 四君子汤(俱见前调经门汇方内)。
导水丸 万安丸
各类带下病大多由湿邪演化而来,若出现少腹胀痛,且有污水不断流出的症状,属于湿热的,适宜用导水丸,该方由牵牛、滑石、黄芩、生军(生大黄)组成,用于治疗热邪偏盛的情况。属于湿寒的,适宜用万安丸,该方由牵牛、胡椒、小茴香、木香组成,用于治疗寒邪偏盛的情况。
【注释】五色的带下病症,大多是因湿邪变化所引发。要是患者出现小腹部胀痛,同时伴有污水持续不断流出的现象,假如属于湿热类型,适宜采用导水丸。导水丸的药物组成是牵牛、滑石、黄芩、生军(生大黄),此方能治疗体内热邪过多的病症。要是属于湿寒类型,适宜使用万安丸,万安丸由牵牛、胡椒、小茴香、木香构成,用于治疗体内寒邪过多的病症。
威喜丸 固精丸
带下病有因瘀血化成,或由疮疡溃脓流出,以及白浊、白淫等情况,都属于带下范畴。针对这些情况,要斟酌判断其虚实寒热,合理用药。可选用威喜丸,由黄蜡、茯苓组成;固精丸,由菟丝子、韭菜子、五味子、桑螵蛸、茯苓、龙骨、牡蛎、赤石脂组成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:(www.xingesy.com)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心阁书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