紧脉主寒邪导致的疼痛,洪脉主火热灼伤之病。动脉主疼痛和热症,还主妇女崩漏、多汗、惊恐发狂等病症。
【注释】紧脉,是寒邪盛实的脉象,寒邪凝滞,气血不通则痛,所以紧脉主寒邪导致的疼痛。洪脉,是热邪盛实的脉象,热邪亢盛如同火之燔灼,所以洪脉主火热灼伤之病。动脉,是阴阳相互搏结而形成的阳脉,阴阳相搏则气血不畅,故主各种疼痛;若阳气鼓动太过,阳动则主发热、惊恐发狂等;若阴血受扰,阴动则主妇女崩漏、多汗等病症。
长脉表示气机调畅,短脉提示气机不畅而生病,细脉意味着正气衰弱,大脉表明邪气亢盛,病情进展。
【注释】长脉,脉象超过本位,显示人体气机通畅条达,所以说“气治”,即气机正常。短脉,脉象不及本位,显示人体气机短缩不畅,所以说“气病”,即气机失常而生病。细脉,脉象细小如线,是正气虚弱,气血不足的表现,所以意味着正气衰弱。大脉,脉象粗大,多是邪气亢盛的反映,表明邪气较盛,病情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。
脉象所主的病症,存在适宜与不适宜的情况,根据脉象与病症阴阳是否顺应,就可以推断吉凶。
【注释】疾病有阴阳之分,脉象同样也有阴阳之别。脉象与病症阴阳顺应,就预示着病情向好,为吉;脉象与病症阴阳相反,即为逆,往往预示病情凶险。从这里以下到“其死可测”这一句,总共二十七节内容,详细地分别论述了某种病症见到什么样的脉象为吉,见到什么样的脉象为凶。
中风患者的脉象,以浮迟为好,若见到坚大急疾的脉象,其病情凶险就可想而知了。
【注释】中风多因正气亏虚,脉络空虚,风邪乘虚入中。此时虚证见到浮迟这种相对和缓的虚脉,是脉象与病情相符,为顺象。如果反而见到坚大急疾这种强硬、快速的脉象,与中风本虚标实且以虚为主的病情相悖,属于逆象,患者很难有生机。
伤寒热病,脉象以浮洪为宜,若见到沉微涩小的脉象,病症与脉象相反,必然凶险。发汗之后脉象平静,身体凉爽则病情安稳;发汗后脉象躁动,热反而加重,病情必然难治。阳证见到阴脉,生命必定危险;阴证见到阳脉,虽然病情困重但并无大碍。
【注释】这一节都是在论述伤寒病症脉象的顺逆情况。伤寒热病在传变入里阶段,属于热证,脉象以浮洪这种阳脉为吉,因为浮洪脉反映热邪在表或在阳分,与热病之阳证相符;若见到沉、微、涩、小这些阴脉,与热病阳证不符,所以病情凶险。发汗之后,邪气解除,脉象就应当平静,身体也应凉爽,如果脉象躁动,热反而加重,这就是所谓的汗出之后热并没有因汗而衰减,称为“阴阳交”,这种情况病情必定难以治疗。阳证本应见阳脉,若见到沉、涩、细、微、弱、迟等阴脉,脉象与病症相反,生命必定危险;阴证本应见阴脉,若见到浮、大、数、动、洪、滑等阳脉,在其他病症中多为忌讳,但唯独在伤寒病中,这是阴寒之邪有还阳的趋势,是病情将要解除的脉象,所以即使病情看起来困重,对生命也没有太大危害。
劳倦损伤脾脏,脉象应当虚弱,若自汗出而脉象躁动,必死无疑。
【注释】过度劳累、疲倦会损伤脾脏,此时脉象虚弱,是与劳倦伤脾后正气亏虚的情况相顺应的,属于正常脉象。但如果出现自汗,且脉象反而躁动疾速,这就与正气亏虚的病情相悖,属于逆象,这种情况下患者很难存活。
疟疾的脉象本应是弦脉,弦而迟缓多为寒证,弦而数急多为热证,若见到代脉或散脉则病情凶险。
【注释】疟疾是一种以寒热往来为主要表现的疾病,弦脉是少阳经的脉象。少阳经主司半表半里,凡出现寒热往来这类病症,大多与少阳经处于半表半里的位置有关,所以疟疾的脉象自然应该呈现弦象。脉象迟缓多提示寒邪盛,脉象数急多提示热邪盛,这是符合常理的。如果出现代脉或散脉,说明邪气还没有解除,而正气已经衰弱,生命就难以维持了。
泄泻下痢,脉象沉小滑弱为顺,若脉象实大浮数,且伴有发热,病情就很不好。
【注释】泄泻和下痢多因里气虚弱所致,此时适宜见到沉小滑弱这类脉象,表明正气虽虚但邪气不盛,与里虚的病情相顺应,属于顺象。如果反而见到实大浮数这类脉象,多提示邪气亢盛,这样身体必然会发热,从而形成凶险的证候。
呕吐反胃,脉象浮滑者病情向好,脉象沉数细涩,且伴有结肠症状的会死亡。
【注释】呕吐和反胃的病症,多是由于脾虚且体内有痰饮所致。浮脉主虚,滑脉主痰,所以浮滑脉象与脾虚有痰的病情相符,属于顺脉,因此说病情向好。若脉象呈现沉数细涩,沉脉主里,数脉主热,细涩脉提示气少液枯,这样会导致肠道津液干涸,粪便干结如羊屎状,即结肠,此时病情危重,难以救治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:(www.xingesy.com)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心阁书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