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物白散方
主治伤寒病中,寒邪实证导致结胸且没有热证的情况,以及胸膈间寒邪实证、痰水在体内凝结等病症。
药物组成:桔梗(三分)、贝母(三分)、巴豆(去掉外皮,炒至黑色,研磨成泥状,一分)。
先将桔梗和贝母这两味药捣成粉末,再把巴豆放入石臼中与药末一起杵捣,然后用米汤混合后服用。身体强壮的人服用一钱,身体瘦弱的人酌情减少用量。如果病邪在膈上,服药后必然呕吐;病邪在膈下,服药后必然腹泻。如果服药后没有腹泻,就喝一杯热粥;如果腹泻过度不止,就喝一杯冷粥。
【注释】这个方剂是治疗寒邪实证与痰水结胸的,是药性极为峻猛的药物。以巴豆作为君药,巴豆极其辛辣浓烈,能够攻逐寒邪、驱逐水饮,如同破关夺门一般,药力所到之处病邪无不破除。以贝母作为佐药,能开解胸膈间的郁结;以桔梗作为使药,它就像舟船一样,承载着巴豆去搜逐胸膈间的病邪。病邪在膈上就会呕吐,在膈下就会腹泻,从而使病邪全部清除干净没有残留。然而,若只知道一味依靠药物的毒性来攻逐病邪,却不考量患者身体强壮或瘦弱的情况,很少能妥善处理好后续问题。所以身体瘦弱的人要减少用量,服药后不腹泻就喝热粥,腹泻过度就喝冷粥。这是因为巴豆药性温热,遇到热就能促进药力运行,遇到冷就能使药力停止。不用水而用米汤送服药物,是借助谷物之气来保护胃气。
大黄黄连泻心汤
主治伤寒表证已解,出现心下痞闷,按压时感觉不柔软,且脉象表现为关上脉浮的病症。
药物组成:大黄(二两)、黄连(一两)。
以上两味药,用二升刚煮沸的沸水浸泡,稍等片刻后绞榨药渣去掉药汁中的残渣,分两次温服。
【注释】针对痞硬这种虚邪之症却使用大黄、黄连,这怎能不引发后人的疑惑呢?仲景令人产生疑惑之处,恰恰就是其精妙所在。只是因为后人未曾仔细研读体会,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,都采用煎煮的方式来服用此药,这与仲景的本意大相径庭。观察用气味轻薄的刚煮沸的沸水浸泡大黄、黄连,稍等片刻就去掉药渣,这样仅仅获取了药物无形的药力,而不注重其有形的药味,这是取用药物气味都很轻薄的特点,不会导致严重的泻下。虽说此方是用来治疗痞症,但其中用药治疗的精妙含义无穷无尽。
附子泻心汤
主治伤寒表证解除后,出现心下痞闷,并且伴有恶寒、汗出的病症。
药物组成:大黄(二两)、黄连(一两)、黄芩(一两)、附子(炮制后去掉外皮,另外单独煮取药汁,一枚)。
将大黄、黄连、黄芩这三味药切碎,用二升刚煮沸的麻沸汤浸泡,稍等一会儿后绞榨药渣去掉药滓,再加入单独煮好的附子汁,分两次温服。
【注释】心下部位坚硬疼痛,这是结胸证;心下坚硬但不痛,这是心下痞症。恶寒并且又出汗,这并非是表证未解,而是表阳虚弱。所以用大黄、黄连、黄芩来清泻心下痞所产生的热邪,用附子来温煦体表的阳气,综合内外病症进行治疗。其用药的精妙之处在于,用麻沸汤浸泡大黄、黄连、黄芩这三味药,稍等片刻就去掉药滓,再加入另外煮好的附子汁,这样的用意在于清泻痞热的力度较轻,而扶助阳气的力度较重。
甘草泻心汤
主治伤寒或中风,医生反而用攻下之法,患者出现腹泻,每日达数十次,食物不消化,腹中肠鸣作响,心下部位痞塞坚硬且胀满,干呕,心中烦闷不安。医生见心下痞塞,认为病邪未除尽,又再次使用攻下之法,结果痞塞更加严重。这并非是热邪结聚,只是因为胃中虚弱,外来邪气上逆,所以导致心下坚硬。
药物组成:甘草(四两)、黄芩(三两)、黄连(一两)、干姜(三两)、半夏(洗净,半升)、大枣(掰开,十二枚)。
以上六味药,加入一斗水,煮取六升,去掉药渣后再煎煮,取三升药液,每次温服一升,一日服三次。
【注释】无论是伤寒还是中风,只要表证未解,总之不可使用攻下之法,医生反而用攻下之法,因而形成痞证。患者每日腹泻数十次,水谷不能消化,腹中肠鸣,这是误下导致胃中空虚。心下痞塞坚硬且胀满,干呕,心中烦闷不安,这是邪气乘胃虚而上逆。医生见心下痞塞坚硬,认为攻下未尽,又再次攻下,痞塞就更加严重。但这并非热邪结聚形成的痞证,也不是寒邪凝结导致的痞证,而是邪气乘胃空虚,外来邪气上逆,阳气内陷、阴气凝聚所形成的痞证。方剂以甘草命名,是取其和缓的意思。用甘草、大枣的甘温之性,补益脾胃、缓解急迫,治疗痞塞加剧的症状。用半夏的辛味,破除上逆的邪气。黄芩、黄连清泻阳气内陷所形成的痞热,干姜驱散阴气凝聚所产生的痞寒。既能缓解急迫、破除逆气,又能清泻痞证的寒热,治法完备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:(www.xingesy.com)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心阁书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