进食后随即呕吐的,用大黄甘草汤治疗。
【注释】“吐”指有吐出物而无声音。早上进食傍晚吐出的属于寒证,进食后随即呕吐的属于火证,因为寒性迟缓,火性急迫。所以用大黄甘草汤,缓减中焦之火,火邪平定呕吐自然停止。
【集注】王肯堂说:病人想要呕吐,不可使用攻下之法,却又用大黄甘草汤治疗进食后随即呕吐,这是为什么呢?回答是:想要呕吐的病人,其病在上焦,顺势涌吐即可,若逆势使其下行,必然导致气机抑塞愤乱而病情加重,所以禁止攻下。如果已经呕吐,且呕吐不止,有升无降,就应当逆向折煞其势,引导其下行,没有比大黄更迅速的,所以选用大黄。
程林说:经典讲:各种上逆冲逆的病症,都属于火证。进食后随即呕吐,是胃热上逆而不能容纳食物,与反胃、寒呕、水饮等呕吐不同,所以用这个方剂来平定胃热。
高世栻说:进食后随即呕吐,不是宿谷不化的胃反症,而是火热攻冲导致的吐逆。
大黄甘草汤方
大黄(四两) 甘草(一两)
以上两味药,用三升水,煮取一升,分两次温服。
病人想要呕吐,不可使用攻下之法。
【注释】病人想要呕吐,向上涌吐的趋势正强盛,所以不可使用攻下之法。如果病人呕吐之后,其势减弱,就可趁势加以调治,所以呕吐之后有可以使用攻下的治法。
【集注】徐彬说:治病的方法,贵在因势利导,所以《内经》讲:病在上部的用涌吐之法,病在下部的用泄下之法。现在病人想要呕吐,不可强行使其下行,所有病症都是如此。所以说:病人想要呕吐,不可使用攻下之法。
程林说:这里的“欲”字,是想吐但还未吐出的意思。
病人胸中感觉似喘非喘,似呕非呕,似哕非哕,从胸至心都烦闷无奈,用生姜半夏汤治疗。
【注释】这是承接上条,详细阐述想要呕吐的症状,以明确治疗方法。喘是呼吸急促,似喘非喘,是说胸中像喘那样不舒服,但不像喘那样呼吸急促。呕是吐出东西且有声音,似呕非呕,是说像要呕吐的样子,但不像呕那样有东西吐出。哕是干呕,似哕非哕,是说好像哕那样有声响,但不像哕那样声响连连。从胸至心都烦闷无奈,总体是形容似喘非喘,似呕非呕,似哕非哕,心中烦乱无奈、懊恼想要呕吐的情状,所以用半夏降逆气,生姜安和胃气。
【集注】沈明宗说:似喘非喘,似呕非呕,似哕非哕,确实既不是喘,也不是呕,更不是哕。“彻”是贯通的意思,全句就是说贯通胸部到心中都烦闷无奈,也就是泛泛恶心的意思。
生姜半夏汤方
半夏(半升) 生姜汁(一升)
以上两味药,用三升水,煮半夏取二升,加入生姜汁,再煮取一升半,稍微放凉后分四次服用,白天服三次,夜间服一次,呕吐停止,就停止服药。
【集解】李彣说:生姜、半夏,其辛温之气,足以消散水饮、舒展阳气,然而要稍微放凉后服用,是担心寒饮在体内固结,抗拒热药而不能接纳,反而导致呕吐。现在热药凉服,咽下之后,凉性消失,热性发挥作用,既不违背病情,又能带来很大益处,这符合《内经》的宗旨。这个方剂与前面的半夏干姜汤大致相同,但前面的方剂是温补中气,所以用干姜,这里是消散停聚的水饮,所以用生姜;前面因为呕吐上逆,顿服可以使药力猛峻,足以止逆降气,呕吐立刻消除;这里是心中烦闷无奈,寒饮在体内凝结,难以迅速消散,所以分四次服用,使胸中邪气慢慢散去。
呕吐之后,口渴想要喝水且贪饮的,文蛤汤主治。
兼治轻微风邪,脉象紧、头痛的情况 。
【按语】“文蛤汤主之”五字,应当在“头痛”之下,文义才连贯,这是传抄错误。“兼主”的“主”字是多余的字。该方也用于治疗轻微外感风邪,脉象紧,头痛。
【注释】呕吐之后口渴,应当少量慢慢给水喝,胃气调和呕吐自然停止。如果肆意贪饮,那么新饮又会停聚,呕吐必然不止,应当按照因饮致吐来治疗。如果兼有轻微外感风邪,脉象必然紧,头必然痛,用文蛤汤治疗,这是既治疗口渴又治疗风水。所以在越婢汤方中加文蛤。越婢汤能发散风水,文蛤能治疗口渴不止。
【集注】程林说:贪饮的人,饮水必然过多,过多就会使水液在上焦泛滥,必然会有溢饮的隐患,所以用这个方剂来消散水饮,方中都是辛甘发散的药物,所以也主治轻微外感风邪,脉象紧,头痛。
文蛤汤方
文蛤(五两) 麻黄 甘草 生姜(各三两) 石膏(五两) 杏仁(五十个) 大枣(十二枚)
以上七味药,用六升水,煮取二升,温服一升,出汗病即痊愈。
【集解】李彣说:文蛤汤,就是大青龙汤去掉桂枝,是发汗的方剂,使水饮从毛孔中泄出,以消散体表的水饮。经典讲:开通汗孔、通利小便,这个方剂一举两得。因为方中有麻黄、生姜等解表药物,所以也主治轻微外感风邪,脉象紧,头痛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:(www.xingesy.com)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心阁书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