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于疾病发作往往十分紧急,仓促之间寻找合适的治疗方法,关键的要点难以迅速掌握,所以重新汇集各种关于可采用与不可采用的方剂及治法,与三阴三阳篇的内容相比,这里的内容更容易理解。而且,有时病症并不局限于三阴三阳篇所论述的,也会出现在这些可采用与不可采用的治法之中。
【注释】因为疾病发作极为急迫,仓促之间寻求治疗方法很难找到关键要点,其中关键的在于发汗、催吐、攻下之法,所以重新汇集有关发汗、催吐、攻下等各种可采用与不可采用的方法,与三阴三阳篇的内容相比,在这里更容易明白。另外,有时病症不只是三阴三阳篇所涉及的,也会在这些可采用与不可采用的治法相关内容中出现。
春夏季节适宜发汗。
【注释】春夏季节阳气舒畅,所以适宜发汗,这是医生治病的常规道理,也是一般的原则。
【集注】程应旄说:春夏适宜发汗,是因为发汗有助于宣发阳气,这与春夏万物生长发育的意义相同。现在很多人将麻黄汤、桂枝汤作为春夏季节的禁用药,他们轻易违背经典,是因为没有明白自然规律。
凡是发汗,希望能让手脚都均匀地出汗,微微出汗,持续一个时辰左右也很好,不能让汗出得像水流一样。如果疾病没有解除,应当再次发汗。但汗出过多必然会导致阳气耗损,阳气虚弱就不能再次发汗了。
【注释】凡是发汗,要让手脚都均匀地出汗,这是希望汗慢慢出且能遍及全身,这样邪气就能全部去除,正气也不会受到损伤。以微微出汗为度,不能让汗像水流一样,这是不希望汗出得过快过多。如果汗出得过快过多,那么邪气不能除尽,正气反而会受到损伤。倘若疾病没有解除,应当再次发汗,但之前汗已经出得很多,再次发汗必然会耗损阳气,即使阳气虚弱疾病没有解除,也不敢再发汗了。
【集注】成无己说:汗缓缓出,那么表里的邪气都能去除。汗大量出,那么邪气不能去除,反而会耗损阳气。阳气虚弱是因为没有津液,所以不能再次发汗。
方有执说:这是在叮嘱发汗的节度。
张锡驹说:汗是津液,汗出得多就会损耗津液,为什么又说会导致阳气耗损呢?经典中说:上焦开发腠理,熏蒸肌肤、充实身体、润泽毛发,就像雾露灌溉万物。大概汗虽然是津液,必须借助阳气的熏蒸宣发才能排出,所以汗出得多会损耗津液,阳气也会随之耗损。
凡是服用汤药发汗,疾病缓解就应停止服药,不一定要把一剂药服完。
【注释】服用汤药发汗,出汗后疾病缓解,就可以停止继续服药,不一定要把一剂药全部服完。
【集注】程应旄说:疾病缓解就停止服药,这也是针对麻黄汤、桂枝汤等方剂相互参照而言,强调在“中病”这个“中”字上要有所节制,以此严格禁止过度用药。
凡是说可以发汗,但没有汤剂的情况下,丸剂、散剂也可以使用,关键是以出汗作为疾病解除的标志。然而,丸剂、散剂不如汤剂,汤剂根据病症灵活使用效果很好。
【注释】凡是说可以发汗但没有汤剂时,在一时仓促没有汤剂的情况下,用丸剂、散剂代替也可以,总之以出汗作为疾病解除的标志。然而丸剂、散剂是固定的配方,不如汤剂可以根据病症灵活调整用药,汤剂的效果很准确,所以说很好。
【集注】程应旄说:丸剂、散剂只能作为权宜之计,根据病症用药不如汤剂。
如果脉象浮大,询问病人,病人说只是大便干结。假设此时使用攻下之法就是大错特错,大便干结是里实之证,但此时应通过发汗使病症解除,为什么呢?因为脉象浮,应当用发汗的方法来解除病症。
【注释】脉象浮大,属于表证未解,即使有大便干结的里实证,也不可以使用攻下之法,为什么呢?因为脉象浮。应当先解除表证,表证解除热邪消除,内外协调,大便自然就通畅了。假设使用攻下的药物,这就是严重的错误。
【集注】成无己说:结胸证虽然病情危急,脉象浮大时尤其不可以攻下,攻下就会导致死亡,何况这里只是大便干结呢?《伤寒论》中有说:本来应该发汗却反而攻下,这是错误的治法;如果先发汗,治疗就不算错误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喜欢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:(www.xingesy.com)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心阁书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