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出现脉象浮,自汗出,小便频数,心里烦躁,轻微怕冷,小腿肌肉拘挛抽搐。反而用桂枝汤,想要攻治其表证,这是错误的。服药后就出现手足厥冷。咽喉干燥,烦躁不安,呕吐气逆的,用甘草干姜汤治疗,来恢复其阳气。如果厥冷症状缓解,足部转温,再用芍药甘草汤治疗,小腿就能伸展。如果出现胃气不和,谵语的情况,少量给予调胃承气汤。如果反复发汗,又用烧针治疗,就用四逆汤主治。
【注】伤寒脉象浮,自汗出,这是中风的症状;小便频数,心烦,是里无实热的虚烦;轻微怕冷,是表阳虚不能抵御外邪;小腿肌肉拘挛抽搐,是表寒收引拘急。此时应当用桂枝增桂加附子汤,来温通经络、止汗。现在反而用桂枝汤攻发其表,这是很大的错误。服药后就出现手足厥冷,是因为阳气因汗而亡失。咽喉干燥,是因为阴液因汗而枯竭;烦躁,是因为阳气失于潜藏;呕吐气逆,是因为阴寒之气拒格。所以用甘草干姜汤治疗,来缓解阴寒,恢复阳气。如果厥冷症状缓解,足部转温,那么就是阳气已经恢复,应该再用芍药甘草汤治疗,来调和其阴,平衡阴阳,小腿就能伸展。如果胃不和而出现谵语,可知邪气已经转属阳明,应当少量给予调胃承气汤,使其轻微溏泄,胃气调和自然就能痊愈。如果反复发汗,是说不只是误服了桂枝汤,而且还误服了麻黄汤。或者又加上用烧针强迫发汗,以致亡阳症状都出现了,那就不是甘草干姜汤所能治疗的了,所以又应当用四逆汤,来急救其阳气。
【集注】程应旄说:脉象浮、自汗,虽然类似桂枝汤证,但头项不痛,可知阳气在上部自身不足;怕冷、小腿肌肉拘挛抽搐,可知阴邪又侵袭到下焦。阳虚阴盛,里气上逆,所以有心烦的症状。里阴侵犯表阳,差错只在“烦”字上。看结尾所说,如果反复发汗,又用烧针治疗,就用四逆汤主治,可见阴证不一定是真正的直中。治疗一旦失误,寒邪就在治法中形成直中了。
问:症状类似阳旦汤证,按照治法用药病情反而加重,出现手足厥冷,咽喉干燥,两小腿拘挛抽搐而且谵语。老师说半夜手足应当转温,两脚应当伸展。后来就像老师说的那样,怎么知道会这样呢?回答说:寸口脉象浮而大,浮是有风邪,大是正气虚弱,有风邪就会产生轻微发热,正气虚弱就会使两小腿拘挛,病的症状类似桂枝汤证,于是加入附子,增加桂枝用量使汗出,附子温通经络,这是因为阳气亡失的缘故。出现手足厥冷,咽喉干燥,烦躁,阳明里邪内结,谵语烦乱,再服用甘草干姜汤,半夜阳气恢复,两足应当发热,小腿还稍微有些拘挛,再给予芍药甘草汤,这样小腿就能伸展,用承气汤使大便轻微溏泄,就能止住谵语,所以知道病可以痊愈。
【注】这里设置问答,是为了申明上条的含义。桂枝汤证应当用桂枝汤,遇到时令温热,或者病人本身有热,就用阳旦汤,也就是桂枝汤加黄芩。遇到时令寒冷,或者病人本身有寒,就用阴旦汤,也就是桂枝汤加干姜。症状类似阳旦汤证,是说心烦似乎有热。按照治法用药,是说按照治法用阳旦汤。因为心烦、小便频数、咽喉干燥,似乎是阳旦汤证,但没有仔细审察小腿肌肉拘挛抽搐、轻微怕冷的症状,这是阴寒证,就用阳旦汤攻治其表,这是错误的。所以导致病情加重,出现手足厥冷、咽喉干燥、两小腿拘挛抽搐、谵语等坏症。老师说半夜手足应当转温,两脚应当伸展,像他所说的那样是什么原因呢?回答说:诊脉浮大,就是风邪致虚,不是寒邪致虚,所以由此知道只用桂枝汤不足以治疗寒邪,而要加入附子温通经络。即使有阳明里邪内结、谵语烦乱等症状,也全然不在意。而且还要再给予甘草干姜汤,到半夜阳气恢复,足部发热,小腿还稍微有些拘挛,就给予芍药甘草汤来调和其阴,这样小腿就能伸展,接着用承气汤治疗阳明里邪内结,所以轻微溏泄而谵语停止,病就可以痊愈了。这都是因为救治得法罢了。
阳旦汤方(补)
桂枝(三钱) 芍药(二钱,酒焙) 甘草(二钱,炙) 黄芩(三钱,酒炒) 生姜(三片) 大枣(二枚,掰开)
以上诸药加水煎煮,煮好后去掉药渣,趁热服用,不拘时间,一天服用两三次。在这个方剂基础上加入干姜,就叫做阴丹汤。
甘草干姜汤方
甘草(四两,炙)干姜(二两,炮)
以上两味药,用三升水来煎煮,煮至剩下一升五合时,去掉药渣,分两次温服。
芍药甘草汤方
芍药(四两) 甘草(四两,炙)
将上述两味药,加入三升水,煎熬至药液剩下一升五合,滤去药渣,分两次温热后服用。
伤寒病人经过吐法、下法治疗后,又进行发汗,出现心中虚烦,脉象极为微弱。到了八九日,出现胃脘部痞塞坚硬,胁肋部位疼痛,气向上冲逆至咽喉,头目眩晕昏沉,经脉跳动、肌肉惕动,时间一长就会发展成痿症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:(www.xingesy.com)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心阁书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