厥阴经与少阳经互为表里。所以厥阴经发病时,阴阳错杂,寒热混淆,邪气侵入该经后,从化情况各不相同。如果患者平素体质偏热,那么邪气就从阳化热,所以会出现消渴,气上冲心胸,心中疼痛且有热感,蛔虫上逆,口腔糜烂,咽痛,喉痹,痈肿化脓,便血等阳热病症;如果患者平素体质偏寒,那么邪气就从阴化寒,所以会出现手足厥冷,脉象微弱几乎摸不到,肌肤寒冷,内脏虚寒而厥冷,下利,腹部胀满等阴寒病症。因此,少阳经病不解,传变到厥阴经时病情就会危急;而厥阴病衰退,转属少阳经则是病情将要痊愈的表现,阴阳的消长变化中,潜藏着很大的危机。在此,将阴阳从化、厥热胜复的微妙旨意,在篇章中详细阐发,使临床医生在诊治时能够掌握重要的方法。
厥阴病的症状表现为消渴,气上冲心胸,心中疼痛且有热感,饥饿但不想进食,进食就会吐出蛔虫;如果误用攻下之法,就会导致下痢不止。
【注释】这一条是对厥阴病病症大纲的总体阐述。厥阴,作为阴寒之气将尽、阳气即将生发的脏腑,邪气侵入其经脉后,会根据人体阴阳的偏盛情况而从化,从阴化则为寒证,从阳化则为热证,所以厥阴病的特点是阴阳错杂、寒热混淆。消渴,是指饮水多但小便少,这是厥阴经阳热之邪化热,耗伤津液所致。厥阴经的经脉,起始于足大趾,沿着大腿内侧进入前阴,环绕阴器,到达少腹,贯穿心膈。厥阴经的热邪沿着经脉向上逆行至膈中,所以会出现气上冲心胸,心中疼痛且有热感。饥饿但不想进食,并非真的不想吃东西,而是因为进食会扰动蛔虫,导致蛔虫上逆而呕吐,所以虽然饥饿却不想进食,进食就会吐出蛔虫。消渴多饮,饥饿却不能进食,那么胃中就只有水与热。如果再把厥阴经热气挟带蛔虫上冲导致的疼痛,误认为是转属阳明经的实痛而使用攻下之法,那么胃气就会更加虚弱,必然导致下痢不止。
【集注】成无己说:邪气从太阳经传至太阴经,会出现腹部胀满、咽喉干燥,但还没有形成消渴;传至少阴经,则会出现口燥舌干而口渴,但还没有形成消渴的程度;传至厥阴经才形成消渴,是因为邪气强盛,能够消耗水液。张卿子也说:曾经见过几个厥阴消渴的病例,舌头全部红赤,手足厥冷,脉象微弱,口渴非常严重,服用白虎汤、黄连汤等都无法救治。因为厥阴消渴,都是寒热错杂的邪气导致,并非纯阳亢热的病症可比。
魏荔彤说:这是对厥阴经传经热邪致病的详细解释,列举了各种症状,以警示不要误下。伤寒邪气传入少阴经,已是里证中的里证,而从少阴经再传至厥阴经,更是三阴经的尽头之处。在阴寒之极的地方受到邪气侵犯,无处再传,却与少阳经同为人体气机升降的出路。少阳经病没有攻下之法,厥阴经的阴寒邪气致病也没有攻下之法,由此可知攻下是错误的。首先标注“消渴”二字,一般热证必然口渴,而寒湿之邪阻隔正气,也会有口渴的情况,然而这种口渴虽然想喝水,但必定不能多饮,不会出现像消渴这样,喝水后仍然口渴,边喝边消边渴的情况。像这样的消渴,无疑是传经的热邪传入了厥阴经。
厥阴病,口渴想要喝水的,少量地给患者喝水,病就会痊愈。
【注释】厥阴病出现口渴想要喝水的症状,是阳气回复,阴阳将要调和,患者通过饮水来自我滋润,这是疾病将要解除的征兆。此时应当少量地给患者喝水,以调和胃气,胃气调和后出汗,疾病自然就会痊愈。如果大量给水喝,那么水反而会停留在胃中,必然导致手足厥冷、下痢。
【集注】张璐说:阳气将要恢复,所以想要喝水,而少量给水喝,是因为阴寒邪气刚刚要解散,阳气还没有完全恢复,如果放纵饮水而不能消化,反而会有停饮蓄积的隐患。
汪琥说:厥阴病有消渴这一症状,但没有说会自愈,这是因为热邪强盛,津液被消烁,即使喝水也不能战胜燥烈的热邪,这是邪气深入、疾病尚未痊愈的表现。而这一条所说的口渴想要喝水,给少量水喝就能痊愈,是因为这里的热不像消渴那样严重,而是邪气向外,将要解除的迹象,两者情况自然不同。
伤寒病,出现手足厥冷,并且心下悸动,应当先治水,此时应当服用茯苓甘草汤,然后再治疗手足厥冷。否则,水液浸渍入胃,必然会导致下痢。
【按语】在“厥而心下悸者”之后,应当有“以饮水多”这四个字。如果没有这四个字,那么就是阴寒内盛导致的厥冷、心悸,而不是停水导致的厥冷、心悸了,又怎么能立刻知道是水邪,并且说应当先治水呢?
【注释】伤寒病,出现手足厥冷且心下悸动,如果没有口渴引饮的症状,那是阴寒内盛导致的厥冷、心悸;如果是因为饮水过多,那就是停水导致的厥冷、心悸。所以应当先治水,然后再治疗手足厥冷,此时应当给予茯苓甘草汤,即桂枝甘草汤加茯苓、生姜。桂枝、甘草能补阳虚,佐以生姜可向外散寒邪,这样手足厥冷就可以恢复;以茯苓为君药,能在内疏通水道,使心悸得以平复,这就是先治水后治厥冷的治法。一般停水的患者,必然小便不利,如果不这样治疗,那么所停的水液浸渍入胃中,必然会导致下痢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:(www.xingesy.com)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心阁书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