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出汗并伴有谵语,是因为胃中有燥屎。这是由于风邪侵袭,需要攻下时,要等邪气过了阳明经阶段,才可以使用攻下之法。如果攻下太早,就会导致语言错乱,这是因为表虚里实的缘故。待合适时机攻下,病症就会痊愈,适宜用大承气汤治疗。
【注释】患者出汗且谵语,是因为胃中原本就有燥屎,这是太阳经风邪传变而来。攻下之法必须等到太阳经的邪气,已经越过阳明经,进入阳明腑时,方可使用。若攻下过早,里热还未完全凝结,不但热邪不能除尽,还会使正气虚弱,热邪乘虚向上扰乱心神,从而导致语言错乱。这种表虚汗出、里实谵语的情况,必须等待邪气过经入腑后再攻下,病症才会痊愈,适宜用大承气汤。
【集注】方有执说:“过经”,是说宁可等待一段时间,并非一定要等到十三日之后。
程知说:这是说谵语时攻下不可过早。已经出汗且谵语,那么胃中必定有燥屎,这属于风邪致病。风为阳邪,阳邪入里就会导致谵语。但必须六七天后才可以攻下,攻下太早,风邪在表还未解除,就全部入里,里邪变得燥实,语言会更加混乱。
阳明病,出现谵语、潮热,却反而不能进食,胃中必定有五六枚燥屎。如果能进食,只是大便干结而已。(此句调整后逻辑为:阳明病,出现谵语、潮热,却反而不能进食,胃中必定有五六枚燥屎,此时适宜用大承气汤攻下。如果能进食,只是大便干结,不应使用大承气汤攻下。)
【按语】“宜大承气汤下之”这句话,应该在“必有燥屎五六枚”之后,才符合应当使用大承气汤攻下的意思。如果只是大便干结就用大承气汤攻下,就完全违背了仲景顾虑误下、谨慎攻下的宗旨。
【注释】阳明病患者出现谵语、潮热,却不能进食,可知胃中燥屎已经结实,适宜用大承气汤攻下。如果能进食,可知胃气即将调和,只是大便干结罢了,此时应当采用导便之法,不可攻下。
【集注】张璐说:这是通过能否进食来辨别燥结的轻重程度。潮热、谵语都是胃中热盛所导致的,胃热通常能消化谷物,现在反而不能进食,这必然是热邪损伤了胃中津液,使气化功能不能下行,燥屎上逆攻胃的缘故,适宜用大承气汤,迅速祛除亢盛至极的阳热,以挽救即将衰竭的阴液。如果能进食,说明胃中气化功能正常,热邪不盛,津液没有受到太大损伤,虽然大便干结,但不久后会自行排出,不必用药,否则反而会损伤胃气。
出现腹泻并伴有谵语的情况,表明体内有燥屎,适宜用小承气汤治疗。
【注释】腹泻通常意味着里气虚弱,而谵语则表明里有实邪。如果脉象滑大,且伴有里急的症状,就可知体内必定有宿食积滞。所腹泻之物,必然浓稠黏腻且气味臭秽,这表明是热邪与宿食相互结合导致的,由此可以判断体内有燥屎,适宜用小承气汤攻下。由此推论可知,判断是否有燥屎,不在于大便干结与否,而在于是否有里急的症状,以及大便是否臭秽。
【集注】汪琥说:腹泻是肠胃的疾病。如果同时出现谵语,就是胃家实症,与厥阴经无关,这是因为肠中有燥屎不能排出。适宜用小承气汤治疗,是因为这种情况属于半为下利、半为结滞,只需缓缓攻下即可。又有人问:既然已经腹泻,那么热气得以向下排泄,怎么还会导致谵语且有燥屎呢?回答是:这属于阳明腑实大热的病症,胃中的糟粕被邪气壅滞,留积在体内,那些尚未干结的,有时能够排出,而已经干结的,始终无法排出,所以燥屎是导致腹泻的根源。燥屎不能排出,邪热就会向上侵扰心神,从而出现谵语。总之,对于这种病症,必须用手按压脐腹部,若感到坚硬疼痛,才是体内有燥屎的征象。
出现直视且谵语的症状,如果伴有气喘胀满,预示着死亡;若伴有腹泻,同样预示着死亡。
【注释】上一条提到腹泻并谵语的情况是可治的,而本条说腹泻且谵语的患者预示死亡。要知道,谵语并非死于腹泻,而是死于直视。直视,是因为精气不能贯注于眼睛;谵语,是因为神志不能守持于心,这已经属于凶险的证候。再加上气喘胀满,这是阳气向上脱失的表现,所以说预示着死亡。伴有腹泻,是阴气向下脱失的表现,所以也说预示着死亡。
【集注】方有执说:直视,是因为精气不能滋养眼睛;谵语,是因为神志不能主宰心神。气喘表明阳气在上部争扰,腹泻表明阴气在下部争扰,胃属中焦土,阴阳在上下争夺,而中焦之气不能守持,所以没有办法治疗,都预示着死亡。
发汗过多,如果又再次发汗,就会导致阳气耗损,出现神志不清,胡言乱语。此时若脉象短,预示死亡;若脉象平和,还有生机。
【注释】患太阳病,发汗过多而病仍不解,又再次发汗,导致阳气与津液都大量耗损,热邪趁着体内燥热传入阳明经,从而引发谵语。谵语,是胃中有热、阳气亢盛的表现。脉象短,是正气虚弱、阴气不足的象征。阳热之病出现阴寒之脉象,表明阴气胜过阳气,所以预示死亡。如果脉象不短,说明阴阳之气能够自行调和,所以还有生机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:(www.xingesy.com)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心阁书院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